十二經脈歸經的食物

常用於食療的歸經食物

CodingCoffee

2025年9月22日 下午 12:46

預設類別

食療 藥膳

十二經脈歸經的食物:

根據十二經脈的循行和主要功能,列舉2-3種具有代表性且常用於食療的歸經食物。

歸經原則簡述: 中醫認為,不同的食物或藥物對人體特定的臟腑和經絡具有選擇性的作用,這就是「歸經」。食物的性味(寒熱溫涼,酸苦甘辛鹹)和其功效,決定了它主要歸屬的經絡。


十二經脈與食物歸經舉例

1. 手太陰肺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中焦(胃部),下絡大腸,還循胃口,上膈屬肺,從肺系(氣管、喉嚨)橫出腋下,循內側上臂、肘、前臂橈側入寸口,過魚際,出大指(拇指)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氣、司呼吸、朝百脈、主治節、通調水道。與呼吸系統、皮膚、毛髮密切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蘿蔔:味甘辛,性涼。能化痰止咳、順氣寬中,對肺熱咳嗽、痰多氣喘有益。
    • :味甘微酸,性涼。能潤肺生津、化痰止咳,對肺燥咳嗽、咽乾音啞有效。
    • 白木耳(銀耳):味甘淡,性平。能滋陰潤肺、益氣和中,對肺虛久咳、陰虛燥咳有幫助。

2. 手陽明大腸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食指,沿上臂外側前緣,經肩部、頸部,入缺盆,絡肺,下膈,屬大腸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傳導排泄。與消化系統的排泄功能、皮膚、津液輸布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香蕉:味甘,性寒。能清熱潤腸、通便,對腸燥便秘有益。
    • 韭菜:味甘辛,性溫。能補腎助陽、行氣散瘀、潤腸通便,對便秘、腹痛有幫助。
    • 地瓜(番薯):味甘,性平。能健脾益氣、寬腸通便,富含膳食纖維。

3. 足陽明胃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面部、沿咽喉、腹部兩側、大腿外側、小腿前緣下行,止於第二足趾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受納腐熟水谷、主通降。為「水谷氣血之海」。與消化、脾胃功能、氣血生化密切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粳米(大米):味甘,性平。能益脾胃、補中氣,為養胃主食。
    • 山藥:味甘,性平。能補脾養胃、益肺腎,對脾胃虛弱、倦怠乏力有效。
    • :味辛,性溫。能溫中散寒、開胃止嘔,對胃寒嘔吐、食慾不振有益。

4. 足太陰脾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大趾,循內踝、小腿內側、大腿內側、腹部,入腹屬脾絡胃,上膈俠咽連舌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運化、統血、升清。為「氣血生化之源」。與消化吸收、水濕代謝、免疫功能、肌肉組織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大棗(紅棗):味甘,性溫。能補中益氣、養血安神,對脾胃虛弱、氣血不足有效。
    • 黃豆:味甘,性平。能健脾益氣、利濕,可製成豆漿、豆腐等。
    • 香菇:味甘,性平。能益氣補虛、健脾開胃,對脾胃虛弱、食慾不振有幫助。

5. 手少陰心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心中,出屬心包,下膈絡小腸。從心系上挾咽,上行於目系。其支者循臂內側後緣,過肘、掌後廉,入小指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神明、主血脈。與精神、思維活動、血液循環密切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蓮子:味甘澀,性平。能養心安神、益腎澀精、健脾,對心悸失眠、脾虛泄瀉有效。
    • 百合:味甘微苦,性微寒。能潤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對心煩失眠、燥熱咳嗽有效。
    • 桂圓(龍眼肉):味甘,性溫。能補益心脾、養血安神,對心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、健忘有效。

6. 手太陽小腸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小指外側,循手外側後緣,沿下臂、上臂後緣,出肩後,經頸部、頰部,至目外眥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受盛、化物、泌別清濁。與消化吸收、津液代謝密切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赤小豆:味甘酸,性平(或微寒)。能利水消腫、解毒排膿,對濕熱引起的水腫、瘡毒有效。
    • 麥芽:味甘,性平。能消食和中、回乳,對食積不化、乳汁鬱積有效。
    • 冬瓜:味甘淡,性微寒。能利水消腫、清熱解暑,對水腫、小便不利、暑熱口渴有效。

7. 足太陽膀胱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眼內角,經頭頂、背部兩側、大腿後側,下行至小腿後緣,止於小趾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蓄水及津液,司氣化而行水。與水液代謝、泌尿系統、背部和頭部疼痛、脊柱問題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玉米鬚:味甘淡,性平。能利水消腫、清肝利膽,對水腫、小便不利、膽囊炎有效。
    • 薏仁(薏苡仁):味甘淡,性涼。能利水滲濕、健脾除痹,對水腫、濕痹、脾虛泄瀉有效。
    • 芹菜:味甘苦,性涼。能清熱利濕、平肝降壓,對血壓高、頭暈目眩、小便不利有益。

8. 足少陰腎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足小趾,循足底、內踝後、小腿內側、大腿內側後緣,貫脊屬腎絡膀胱,上貫肝膈入肺,循喉嚨,夾舌本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藏精、主水、主納氣。為「先天之本」。與生長發育、生殖、水液代謝、骨骼、頭髮、耳聽功能密切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黑豆:味甘,性平。能補腎益陰、健脾利濕、烏髮,對腎虛腰膝酸軟、鬚髮早白有效。
    • 桑椹:味甘酸,性寒。能補肝益腎、滋陰養血、生津潤燥,對肝腎陰虛引起的頭暈、耳鳴、便秘有效。
    • 核桃仁:味甘,性溫。能補腎固精、溫肺定喘、潤腸,對腎虛腰痛、陽痿、咳嗽喘息有效。

9. 手厥陰心包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胸中,出屬心包,下膈絡三焦。其支者循乳、上臂內側中線、前臂入掌,出中指。
  • 主要功能:代心受邪,主血脈、主神明。與心臟功能、精神情志、血液循環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蓮子心:味苦,性寒。能清心安神、瀉火,對心火旺引起的心煩失眠、口舌生瘡有效。
    • 蕎麥:味甘,性涼。能健脾益氣、清熱解毒、活血消積,對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心血管有益。
    • 麥冬:味甘微苦,性微寒。能養陰潤肺、益胃生津、清心除煩,對心陰虛引起的心悸失眠有效。

10. 手少陽三焦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無名指,循手背、上臂外側中線、肩部,經頸部、耳後,繞耳上行入髮際,下至頰部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一身之氣,行水、疏通。為「決瀆之官」。與氣機升降出入、水液代謝、內分泌、免疫功能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陳皮:味辛苦,性溫。能理氣健脾、燥濕化痰,對脾胃氣滯、消化不良、胸悶有益。
    • 大麥:味甘,性平。能健脾和胃、消食利水,對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小便不利有效。
    • 橘子:味甘酸,性涼。能理氣和中、生津解渴,對食慾不振、口渴有益。

11. 足少陽膽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眼外角,循頭部、頸部、腋下、脅部、髖關節外側、大腿外側、小腿外側下行,止於第四足趾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決斷、貯藏和排泄膽汁、主外精。與精神情志、筋骨活動、肝膽功能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金橘:味辛甘酸,性溫。能理氣解鬱、化痰散結、消食,對肝鬱氣滯、胸悶不舒有益。
    • 青檸(或檸檬):味酸甘,性涼。能生津止渴、清肝利膽,對食慾不振、肝鬱有益。
    • 橄欖:味甘酸澀,性平。能清熱解毒、利咽化痰,對咽喉不適、口乾有益。

12. 足厥陰肝經

  • 經脈循行:起於大趾,沿足內踝前、小腿內側、大腿內側,環繞恥毛區,上循小腹,挾胃,屬肝絡膽,上行貫膈,分布於脅肋,沿喉嚨、鼻咽,上行於目系,出額,與督脈會於頭頂。
  • 主要功能:主疏泄、主藏血。與精神情志、消化、生殖、筋膜、眼睛視力密切相關。
  • 歸經食物
    • 菠菜:味甘,性涼。能養血補肝、潤腸通便,對肝血不足引起的視力模糊、便秘有效。
    • 枸杞子:味甘,性平。能滋補肝腎、益精明目,對肝腎陰虛引起的視力減退、腰膝酸軟有效。
    • 白蘿蔔(再次出現,因其多經歸屬,這裡強調其助肝氣疏洩):味甘辛,性涼。能理氣消食、化痰順氣,有助於肝氣條達。

重要說明

  • 歸經非唯一性:許多食物或中藥不僅歸一經,因為它們的功效是多方面的,可能同時歸多經。例如,山藥既補脾又補腎、肺。
  • 性味是基礎:食物的「性」和「味」是判斷其歸經的最重要依據。
  • 臨床應用綜合考量:在實際食療和治療中,中醫師會綜合考量患者的體質、病情、時令、食物的配伍等多方面因素,而非簡單的經絡對應。
  • 食療的溫和性:相較於中藥,食物的作用較為緩和,更適合日常保健和體質調整。

這個歸經系統是中醫理論的精髓之一,它幫助我們理解食物如何與身體的特定功能系統相互作用。

十二經脈與歸經食物子午時辰表

我們將十二子午時辰(十二個時辰)與十二經脈對應起來,並再次列舉歸經食物。

十二子午時辰與十二經絡對應原則: 中醫認為,人體氣血在不同時辰循行於特定的經脈,該經脈所屬的臟腑在此時辰功能最為活躍。因此,在特定時辰養生或食療,可以更好地達到調養效果。


十二經脈、十二子午時辰與食物歸經舉例

經脈子午時辰時間範圍主要功能/活躍臟腑歸經食物
手太陰肺經寅時凌晨 03:00 - 05:00:主氣、司呼吸1. 蘿蔔: 化痰止咳,順氣寬中
2. : 潤肺生津,化痰止咳
3. 白木耳: 滋陰潤肺,益氣和中
手陽明大腸經卯時凌晨 05:00 - 07:00大腸:主傳導排泄,排毒1. 香蕉: 清熱潤腸,通便
2. 韭菜: 潤腸通便,行氣散瘀
3. 地瓜: 健脾益氣,寬腸通便
足陽明胃經辰時上午 07:00 - 09:00:主受納腐熟水谷,消化旺盛1. 粳米: 益脾胃,補中氣
2. 山藥: 補脾養胃,益肺腎
3. : 溫中散寒,開胃止嘔
足太陰脾經巳時上午 09:00 - 11:00:主運化,氣血生化之源1. 大棗: 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
2. 黃豆: 健脾益氣,利濕
3. 香菇: 益氣補虛,健脾開胃
手少陰心經午時上午 11:00 - 13:00:主神明,主血脈,陽氣最盛1. 蓮子: 養心安神,健脾
2. 百合: 清心安神,潤肺止咳
3. 桂圓: 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
手太陽小腸經未時下午 13:00 - 15:00小腸:主受盛,化物,泌別清濁1. 赤小豆: 利水消腫,解毒排膿
2. 麥芽: 消食和中
3. 冬瓜: 利水消腫,清熱解暑
足太陽膀胱經申時下午 15:00 - 17:00膀胱:主蓄水及津液,氣化而行水1. 玉米鬚: 利水消腫,清肝利膽
2. 薏仁: 利水滲濕,健脾除痹
3. 芹菜: 清熱利濕,平肝降壓
足少陰腎經酉時下午 17:00 - 19:00:主藏精,主水,主納氣1. 黑豆: 補腎益陰,健脾利濕,烏髮
2. 桑椹: 補肝益腎,滋陰養血
3. 核桃仁: 補腎固精,溫肺定喘
手厥陰心包經戌時晚上 19:00 - 21:00心包:代心受邪,保護心臟1. 蓮子心: 清心安神,瀉火
2. 蕎麥: 健脾益氣,清熱解毒
3. 麥冬: 養陰潤肺,清心除煩
手少陽三焦經亥時晚上 21:00 - 23:00三焦:主一身之氣,行水,疏通1. 陳皮: 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
2. 大麥: 健脾和胃,消食利水
3. 橘子: 理氣和中,生津解渴
足少陽膽經子時晚上 23:00 - 01:00:主決斷,貯藏和排泄膽汁1. 金橘: 理氣解鬱,化痰散結
2. 青檸: 生津止渴,清肝利膽
3. 橄欖: 清熱解毒,利咽化痰
足厥陰肝經丑時凌晨 01:00 - 03:00:主疏泄,主藏血1. 菠菜: 養血補肝,潤腸通便
2. 枸杞子: 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
3. 白蘿蔔: 理氣消食,化痰順氣

重要提醒

  • 時辰養生是一種概念:這張表呈現的是中醫氣血循行的理論,提醒我們在特定時辰應順應身體的節律。例如,卯時(05:00-07:00)是大腸經活躍時,是排便的最佳時機;辰時(07:00-09:00)胃經活躍,是吃早餐的最佳時間。
  • 食療的溫和性:食物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,而非立即見效。列出的食物是以其主要歸經來分類,但很多食物都歸多條經絡。
  • 非強制性:這並不是說你在特定時辰就必須只吃這些食物。它更多是提供一個養生指導的方向,比如在肝經活躍的丑時,如果能有個好的睡眠,對肝臟的修復是最有幫助的。
  • 個性化差異: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對食物的反應也不同。在進行食療時,最好能諮詢專業中醫師的建議。

十二經脈與四季歸經食物子午時辰表

Q : 可以再加上食物盛產季節標註

好的,這將是一份更完整的十二經脈、子午時辰、歸經食物及建議盛產季節的綜合表格。請注意,由於現代農業技術(如溫室栽培、進口)的進步,許多食物全年都可獲得,但這裡標註的盛產季節是指該食物在自然條件下生長、品質最佳、價格實惠的時段。


十二經脈、十二子午時辰、食物歸經與盛產季節

經脈子午時辰時間範圍主要功能/活躍臟腑食物歸經與建議盛產季節 (僅供參考)
手太陰肺經寅時凌晨 03:00 - 05:00:主氣、司呼吸1. 蘿蔔: 化痰止咳,順氣寬中 — 冬季為佳
2. : 潤肺生津,化痰止咳 — 秋季為佳
3. 白木耳(銀耳): 滋陰潤肺,益氣和中 — 無明顯盛產期,全年可得 (乾貨)
手陽明大腸經卯時凌晨 05:00 - 07:00大腸:主傳導排泄,排毒1. 香蕉: 清熱潤腸,通便 — 夏季為佳 (台灣則全年)
2. 韭菜: 潤腸通便,行氣散瘀 — 春季為佳 (台灣則全年)
3. 地瓜(番薯): 健脾益氣,寬腸通便 — 秋季至冬季為佳
足陽明胃經辰時上午 07:00 - 09:00:主受納腐熟水谷,消化旺盛1. 粳米(大米): 益脾胃,補中氣 — 秋季收穫
2. 山藥: 補脾養胃,益肺腎 — 秋冬盛產 (沙地山藥)
3. : 溫中散寒,開胃止嘔 — 夏季至秋季新薑上市
足太陰脾經巳時上午 09:00 - 11:00:主運化,氣血生化之源1. 大棗(紅棗): 補中益氣,養血安神 — 秋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2. 黃豆: 健脾益氣,利濕 — 夏季至秋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3. 香菇: 益氣補虛,健脾開胃 — 無明顯盛產期,全年可得 (乾貨為主,新鮮香菇較多於秋冬)
手少陰心經午時上午 11:00 - 13:00:主神明,主血脈,陽氣最盛1. 蓮子: 養心安神,健脾 — 夏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2. 百合: 清心安神,潤肺止咳 — 夏季收穫 (乾貨為主,新鮮百合較多於夏季)
3. 桂圓(龍眼肉): 補益心脾,養血安神 — 夏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手太陽小腸經未時下午 13:00 - 15:00小腸:主受盛,化物,泌別清濁1. 赤小豆: 利水消腫,解毒排膿 — 夏季至秋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2. 麥芽: 消食和中 — 無明顯盛產期,全年可得
3. 冬瓜: 利水消腫,清熱解暑 — 夏季為佳
足太陽膀胱經申時下午 15:00 - 17:00膀胱:主蓄水及津液,氣化而行水1. 玉米鬚: 利水消腫,清肝利膽 — 夏季玉米收穫時
2. 薏仁(薏苡仁): 利水滲濕,健脾除痹 — 秋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3. 芹菜: 清熱利濕,平肝降壓 — 秋冬為佳 (台灣則全年)
足少陰腎經酉時下午 17:00 - 19:00:主藏精,主水,主納氣1. 黑豆: 補腎益陰,健脾利濕,烏髮 — 夏季至秋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2. 桑椹: 補肝益腎,滋陰養血 — 春末夏初 (台灣約 3-5 月)
3. 核桃仁: 補腎固精,溫肺定喘 — 秋季收穫 (乾貨則全年)
手厥陰心包經戌時晚上 19:00 - 21:00心包:代心受邪,保護心臟1. 蓮子心: 清心安神,瀉火 — 夏季蓮子收穫時 (乾貨則全年)
2. 蕎麥: 健脾益氣,清熱解毒 — 秋季收穫
3. 麥冬: 養陰潤肺,清心除煩 — 無明顯盛產期,全年可得 (藥材)
手少陽三焦經亥時晚上 21:00 - 23:00三焦:主一身之氣,行水,疏通1. 陳皮: 理氣健脾,燥濕化痰 — 無明顯盛產期 (以年份越陳越好)
2. 大麥: 健脾和胃,消食利水 — 夏季收穫
3. 橘子: 理氣和中,生津解渴 — 秋冬為佳
足少陽膽經子時晚上 23:00 - 01:00:主決斷,貯藏和排泄膽汁1. 金橘: 理氣解鬱,化痰散結 — 冬季至春季為佳
2. 青檸(或檸檬): 生津止渴,清肝利膽 — 夏季為佳
3. 橄欖: 清熱解毒,利咽化痰 — 秋季至冬季為佳 (台灣則秋冬春都有)
足厥陰肝經丑時凌晨 01:00 - 03:00:主疏泄,主藏血1. 菠菜: 養血補肝,潤腸通便 — 秋冬為佳
2. 枸杞子: 滋補肝腎,益精明目 — 夏季採摘,秋季加工曬乾 (乾貨則全年)
3. 白蘿蔔: 理氣消食,化痰順氣 — 秋冬為佳

盛產季節的意義

  • 順應時令:中醫講究「天人合一」,食用當季的食物,能更好地順應自然界的節律,吸收其精華,對身體的益處最大。
  • 營養價值:當季食物通常在收穫時達到最佳成熟度,其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含量更為豐富。
  • 新鮮度與風味:當季食物更新鮮,口感風味更佳。
  • 環境友好與經濟性:當季食物通常無需長途運輸或反季節栽培,對環境影響小,價格也通常更實惠。

這份表格旨在提供全面的參考,讓人們在日常飲食和養生中,可以更好地結合中醫理論、時辰養生和當季食材的智慧。

文章標籤

# 藥膳# 食療# 胃病研究室